王晓晖: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有责任有条件有行动有举措

  • 2024年03月10日 21时58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字体:
  • 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接受来自中外记者的提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王晓晖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以下为问答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新质生产力”自去年提出以来就成为热词,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作为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什么考虑?

    王晓晖:谢谢总台央视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感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特殊的大背景大逻辑,反映了我国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客观要求,顺应了“两个大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任务后,我们及时跟进学习贯彻,结合实际研究谋划,不断深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怎么看”“怎么干”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我们觉得,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不但有责任,而且有条件、有行动、有举措!

    讲“有责任”,是因为总书记对四川工作寄予厚望,我们必须感恩奋进、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去年7月时隔一年再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亲自主持召开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寄予我们新的目标期许和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尽快形成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现实所需、更是长远所系,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必答题”。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理应积极作为、走在前列!

    讲“有条件”,就是四川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要素和产业基础。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四川科技实力雄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在川布局了一大批以国防科技为主的科研院所,目前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在川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综合创新能力稳居西部首位;资源要素齐备,四川是8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综合算力指数居全国前列,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100万人、各类科研人员35.5万名,在川两院院士67位;产业基础坚实,四川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都是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所在!

    讲“有行动”,就是总书记提出重要要求后,我们一直在跟进学习并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推动。总书记去年7月来川视察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省委工作会议,对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总体安排;9月召开重点调研成果协商座谈会,研究分析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差距和着力方向。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2月19日),就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召开新型工业化会议,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出部署;2月25日至28日,举办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读书班,围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可以说,现在全省上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广泛共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行动、凝聚了奋进力量!

    讲“有举措”,主要是着眼国家所需、立足四川所能,因地制宜明确目标路径和工作举措。我们重点采取以下5个方面措施:一是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聚力推进,一手抓技术革命性突破,一手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二是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以发展方式创新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四是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更大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五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巩固用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成果,充分激发各方面创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以上这些考虑和举措还是初步的。我们将在进一步学习中不断深化认识,紧密结合四川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四川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王晓晖: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有责任有条件有行动有举措

  • 2024年03月10日 21时58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接受来自中外记者的提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王晓晖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以下为问答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新质生产力”自去年提出以来就成为热词,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作为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什么考虑?

    王晓晖:谢谢总台央视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感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特殊的大背景大逻辑,反映了我国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客观要求,顺应了“两个大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任务后,我们及时跟进学习贯彻,结合实际研究谋划,不断深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怎么看”“怎么干”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我们觉得,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不但有责任,而且有条件、有行动、有举措!

    讲“有责任”,是因为总书记对四川工作寄予厚望,我们必须感恩奋进、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去年7月时隔一年再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亲自主持召开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寄予我们新的目标期许和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尽快形成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现实所需、更是长远所系,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必答题”。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理应积极作为、走在前列!

    讲“有条件”,就是四川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要素和产业基础。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四川科技实力雄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在川布局了一大批以国防科技为主的科研院所,目前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在川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综合创新能力稳居西部首位;资源要素齐备,四川是8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综合算力指数居全国前列,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100万人、各类科研人员35.5万名,在川两院院士67位;产业基础坚实,四川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都是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所在!

    讲“有行动”,就是总书记提出重要要求后,我们一直在跟进学习并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推动。总书记去年7月来川视察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省委工作会议,对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总体安排;9月召开重点调研成果协商座谈会,研究分析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差距和着力方向。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2月19日),就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召开新型工业化会议,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出部署;2月25日至28日,举办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读书班,围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可以说,现在全省上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广泛共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行动、凝聚了奋进力量!

    讲“有举措”,主要是着眼国家所需、立足四川所能,因地制宜明确目标路径和工作举措。我们重点采取以下5个方面措施:一是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聚力推进,一手抓技术革命性突破,一手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二是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以发展方式创新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四是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更大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五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巩固用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成果,充分激发各方面创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以上这些考虑和举措还是初步的。我们将在进一步学习中不断深化认识,紧密结合四川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四川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